主題:如何組建一台入門黑蘋果(轉載社團 Lanster Wang )
寫在之前:因為本人是走務實節能派路線,所以不會看到什麼飛天遁地的設備。再者我也不建議沒有能力自行整備boot loader & config.plist的朋友將黑蘋果做為工作機使用,或是不想去研究,只想伸手要檔案的人來組建黑蘋果,這種情況下買白蘋果來使用還更加容易。再者,白蘋果與同規格的Wintel PC相較並沒有比較貴,誠摯建議有興趣踏入黑蘋果領域的人儘可能從擁有自己的白蘋果開始,免得哪天Apple一個不開心把路給封了就大家都不用玩了……
進入正題:
一、選擇適合自己的Mac機型。
屏除筆記型不談,蘋果的桌上型PC有四大類:Mac Pro、iMac Pro、iMac、Mac Mini。這四款形式大致上的差異是:
Mac Pro – 具有硬體擴充能力、不使用iGPU、僅使用獨顯。
iMac Pro – 不具硬體擴充能力、不使用iGPU、僅使用獨顯。
iMac – 不具硬體擴充能力、使用iGPU + 獨顯。
Mac Mini – 不具硬體擴充能力、僅使用iGPU。
因為這次是要組建一台入門級系統,所以就選擇Mac Mini。英文版的wiki中有列出詳細的核心元件資訊,所以就從這邊的參考資訊來選擇要採用的零組件。([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c_Mini](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c_Mini))
二、選擇零件
1. CPU:參照Macmini8,1的資訊,入門級的CPU是i3-8100B,所以這個部分可以直接選擇i3-8100或9100,因為現在9100反而比較便宜,所以這邊選用的是i3-9100。然後因為Mac Mini會使用內顯,所以不使用F版的CPU。
備註:要使用其他CPU的話,可以先上intel的產品網站上看一下該CPU的Device ID是否有在支援的清單上,否則不建議使用。
2. 主機板:因為目標是Mac Mini,總不能搞得太大台,所以就以mini-itx的產品為主。加上採用iGPU,所以DP輸出是必須。由於CNVi僅支援intel無線網卡,在macOs下無法使用,所以也不選擇。上原廠網站下載手冊確認是否於BIOS中能直接關閉CFG Lock,可以的話能減少設定上的麻煩。綜合上述幾個特點,這邊是選擇了ASRock的H310CM-ITX/ac。
備註:與其他晶片組相較,H310最主要的差別是USB總線數較少,但在一般使用上也是綽綽有餘,所以在這邊就不把此點列入考慮。
3. 記憶體:由於H版的晶片組不支援超頻,所以隨便買一買就可以了。這裡採用的是KLEVV DDR4 2666 8G * 2。
備註:因為H版不支援超頻,i3-9100僅支援到DDR4 2400,所以顯示2400是正常。Mac Mini 裡面用的是8100B,可上到2666,與標準版8100/9100不同。
4. SSD:俗又大碗的選擇Micron P1i 500G。
備註:根據經驗,SMI主控的SSD應該都可以正常運作,但儘量不要使用DRAM less的產品。
5. 無線網卡:由於H310CM-ITX/ac上面的是標準Key E插槽,所以將原來附的intel網卡拆下來換成DW1560(BCM94352Z)。Key E的版本不便宜,但macOs原生支援且完美支援H310CM-ITX/ac,也沒什麼好挑惕的。
6. Power Supply:既然都說是入門了,就是沒打算多裝什麼元件的意思,這種情況下全漢HA350 350w已十分足夠。因為其DC-DC架構的原因,既使將來想加上RX560或570獨顯更換為iMac19,2來使用也沒有問題。
7. 機殼:SilverStone SST-SG13B,選擇原因是支援標準ATX電源,並且有安裝獨立顯卡的空間。
8. 其他:為了強化CPU散熱,試驗性的安裝了Cooler Master MasterLiquid Lite 120。
9. 建議選項:強烈建議使用DP作為螢幕的連接方式,可以避免不少奇怪的問題。如果只能用HDMI的話,直接添購個DP to HDMI轉接器會比改IOReg來的保險許多。至於轉接器的選購,在ifixit的Mac Mini teardown一文中有提到白蘋果使用的晶片是哪個…..
https://zh.ifixit.com/…/2018%E6%AC%BEMac+Mini%E6%8B%…/115210
三、選擇Bootloader:
目前黑蘋果的主流大致上有三種,簡單比較如下:
1. Unibeast:早期是採用變色龍作為核心,後來都換成了CLOVER。優點是使用上最簡單,缺點是挑系統,裝不起來的時候就很麻煩…..
2. CLOVER EFI:相對較為成熟。網路上可以參考的資源很多,工具也不少。不過主要開發者多數已經轉往另一個OpenCore Project,應該會慢慢的被其取代。
3. OpenCore:最新的Bootloader,在寫這篇的時候Release的版本是0.5.8。優點是一些驅動程式將來都會以與OpenCore的相容性為主,缺點是目前每改一個版本都還會有不小的變化,在設定上難度較高,參考資源相對少,建議可以等到正式版號進入1的時候再來轉換。
考量到設定上的難度與相關參考資訊,這邊就以CLOVER繼續進行後續工作。
四、製作USB安裝碟:
因為最新的Catalina 10.15.4安裝檔案已經超過8GB,所以需要準備一隻至少16GB的USB隨身碟來作為安裝系統使用,製作方式可於TonymacX86上找到。
[https://www.tonymacx86.com/…/how-to-create-a-macos-catalin…/](https://www.tonymacx86.com/…/how-to-create-a-macos-catalin…/)
最新版的CLOVER EFI可於這邊下載 https://github.com/CloverHackyCol…/CloverBootloader/releases
五、驅動程式:
建議使用HFSPlus.efi取代VBoxHFS.efi。
其餘可參考附圖。
六、config.plist:
可使用Clover Configurator來設定,會容易許多。且Clover Configurator可以掛載UEFI分割區,是個有用的小幫手。
具體設定內容直接照抄這篇就可以:[https://hackintosh.gitbook.io/…/config.plist-pe…/coffee-lake](https://hackintosh.gitbook.io/…/config.plist-pe…/coffee-lake)
七、BIOS設定:網路上很容易找到,這邊不加詳述。
接下來就是step by step安裝,安裝完成後再把CLOVER安裝至P1i上,然後把config,plist內不需要的boot arg “-v”給移除。確認wifi、bluetooth、AirDrop、硬解、休眠全部工作正常,搞定收工!Easy Job!
要搞OpenCore的話又會是一大篇,等下次有空的話再來說了。
後記:寫這篇主要是給有興趣踏入黑蘋果世界的朋友們參考。選擇合適的零組件/工具會使整個過程容易許多。並且以自己的學習分享來取代伸手要現成的答案,會使得整個論壇有趣許多。
此外,還是衷心建議,如果是工作上需求作為生財器具的朋友,還是儘量以購買白蘋果為主,畢竟萬物皆有價,該付出給人家的還是要給。
如果認同以上的看法,還請大家多多分享自身的經驗。